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平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习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
我在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节课时,采用历史人物张骞作为教学主线索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学构思是以张骞的事迹及之后的“张骞们”为线索贯穿始终,认识张骞—走进张骞—追随张骞。通过讲述一个人物,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敢于“凿空”的气质和精神。
明线是张骞靠他的胆识、忠诚、使命、智慧、诚信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暗线是汉武帝的独具慧眼、识人断事的果敢、雄才大略的胸襟,实现了开疆拓土的伟业。
七年级学生特点是年龄小,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教材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所以,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既要体现人物教学探究,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要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一张《张骞大事年表》,历史人物的一生,如果用大事年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看得会更清楚,分析也会更准确。这张大事年表涵盖了张骞从他出生到去世,短暂一生中的大事。结合《大事年表》和课文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比如:“同学们仔细观看《大事年表》,你认为哪一年对张骞来说最重要?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不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又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知道了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及主要贡献。紧接着我又提出探究题“张骞为什么能成功的通西域。要求。
(1)分成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围绕具体原因分析
(3)有理有据。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选出的小组代表们,严谨负责,结合同学的讨论,认真的记下要点。课堂展示环节,小组代表发言踊跃,切中教学要点,语言运用恰当,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赞扬。听课的教师纷纷感叹十九中的学生素质真高。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史料实证的历史方法,树立了张骞伟大的形象,明白了诸多因素是促成成功的原因。完成探究问题后,通过讨论发言又引领学生从《大事年表》中找到了张骞的不足。既培养了学生唯物史观又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人物教学,突出特殊人物创作历史,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不足之处是课文中有关班超出使西域,与本课立意关联不大,没有”断、舍、离“。授课过程未能完成汉武帝与张骞君臣相惜、相互支持的任务。整节课的 ……此处隐藏7320个字……,我先让学生进行查找资料做好预习工作。但是通过课上对预习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习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通过本课的学习,再次让我深刻的体会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课前备好有助课堂教学的资料也同样如此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提升课堂氛围的效果。
小学语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总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4《丝绸之路》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本学期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底蕴,想尝试带领着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领略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华文化中,令人骄傲自豪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作者接着还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对于丝绸之路,不论是时间距离,还是空间范畴学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觉得作为华夏子孙,丝绸之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为之骄傲的历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出葡萄、核桃、黄瓜、石榴四种事物,并告诉他们这些事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是被当成贡品只有皇帝和贵族可以享用,因为它们的原产地并不是在中国,所以稀有而珍贵。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却成为身边普通的事物呢?顺利引出了课题《丝绸之路》。接着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绸之路如何得名?丝绸之路主要线路?”检查学生预习作业,在学生反馈后,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视频。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出示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找出生字反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作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中国使者把这条道路称为“伟大的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感受。
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一幕,从字里行间来都能体现这是中西方的友谊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在此处我特意设置分角色朗读,从安息国将军和大汉使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两千年前的一幕。
这也是一条经济之路,学生简单分析后,我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
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化”这个词语对学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图片配合音乐、旁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意思,再带着孩子们齐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我朗读出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发问“孩子们,现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可以回顾课文内容,也可以借助课前预习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有一点疑惑,我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试图营造一种文化气息,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两者之间取舍我犹豫了很久。如,关于课文的首尾呼应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语文意味的课堂,让我有些无助。但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乐于表现与参与。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5教学《丝绸之路》这篇略读课文,我根据教学目标放手引导自学,我想随着课堂的结束孩子们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课一得”文章结构、课文内容的把握还是我主要训练的重点。回顾自己本节课的教学:
1、检查预习,完成丛书一至三题。旨在透过这个环节,题一检查孩子们课前是否读通文章,字音是否读准;题二是检查是否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只有理解意思才能正确运用进行造句;题三检查的是是否阅读课后“资料袋”内容,了解与这条道路有关的著名人物。通过课堂作业环节得以落实。
2、质疑问题,资料辅助。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丝绸之路是条怎样的路?一读资料袋,二看课件图文结合,通过这个环节形象感知。
3、指导自学,梳理结构。
让我们用这三把“钥匙”走进这篇课文
今天的第一把“钥匙”——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你能从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吗?(相机品读第一段,学习”倒序是开头“。)
用的第二把“钥匙”——写得怎么样?问题引领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默读思考,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有感受?找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相机品读“迎候”“欢呼”“伟大的路“及场景描写——表演魔术)
问题引领2:难怪中国使者这么感叹道“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继续读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在你眼里,这还是一条怎样的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友谊支路…”孩子们纷纷而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问题引领3:齐读1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的写法)
此时第三把“钥匙”——课文写了什么?结合板书,你找到了吗?(看着板书,学生梳理结构说出内容简单而轻松!)
努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课堂有意识训练开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