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案

时间:2025-02-21 05:37:47
《荒岛余生》教案

《荒岛余生》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荒岛余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荒岛余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生命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鲁滨孙漂流记》和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在阅读同学们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同学爱做梦。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样的一个梦。在梦中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独自一人在广漠的沙漠里或是无限的黑暗中或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那时你会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作者及《鲁滨孙漂流记》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你是鲁滨孙,面对荒岛,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或者你的结果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事实上鲁滨孙活下来了,并且独自一人活了28年。鲁滨孙活下来的理由是什么?(从文中筛选信息)

3、通过阅读,你发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四、品味探究:

1、其实,当鲁滨孙一开始面对荒岛时,也曾想过会死,但他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好。这其中鲁滨孙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组长归纳)

2、读一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心理描写,读一读。

注意: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读出适当的语气语调

适当的停顿和重音

先自由读,然后由学生个别朗读,并有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3、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中,鲁滨孙做了哪些有意义事情?

4、结合心理变化和事情,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理由是什么。

请用“鲁滨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A、如何理解他的写日记和阅读《圣经》的行为?

B、怎样看待他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课外拓展:

请你以“生命”为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以“借方”和“贷方”的形式,列举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七、教师小结: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正确的面对,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升起心中永不落的太阳。

八、布置作业:

由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较大。当你面对西部无数青少年渴望读书的眼神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请以此为依据,写一段心理路程。

《荒岛余生》教案2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勤勉实干的作风。

(课文节选自名著,篇幅较长,但内容新奇,富有吸引力,适合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而且文章比较通俗平易,适合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故设置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故设置第二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本篇文章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精华,无疑是值得学生好好体会的。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逆境的心理,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生存。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有关人类生存方面的图片。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设计思路

课文选自名著,可能有许多学生已经读过,但一般都是出于好奇,并没有意识到主人公身上闪烁的人类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其心理活动,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要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坚强的品质和勤勉实干的作风,但不应流于空洞的说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像和联想,谈一谈如何学会生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广东电视台节目《生存大挑战》片段,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想。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见解。)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一幅幅艰苦生存的画面,节目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不断地挑战自我。节目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生存难题,那我们如何去解决呢?下面让我们走入孤胆英雄鲁滨孙的心灵世界,看看他是如何学会生存的。

(生动的电视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触动了他们对生存问题的思索。导语的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研究课文中人物的心灵世界。)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

(这一设计意在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使不熟悉这部名著的学生对此有个大概的了解,有利于下面教学内容的展开。)

2.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

出示问题:

(1)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讨论明确:

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①要不要活下去?即生存问题;②怎么样才能活下去?即物质问题;③为什么活下去?即精神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每个人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鲁滨孙,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合作,教师参与,整体把握课 ……此处隐藏18064个字……作品主题的写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示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时布置】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课本所和的《名著导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1、让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2、教师提示:欧美的许多国家都把这部作品作为生长中的青少年的必读书,因为在鲁滨孙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务实、创新进取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荒岛余生》(板书)就是这部作品的节选,这里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而是围绕着鲁滨孙刚到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的。

3、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整体感悟

1、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划出。

教师投影出示字词练习,同学齐读、解释。

2、理清文章结构。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⑴鲁滨孙的考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⑵每个阶段的偏重点是什么?

⑶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这是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重点,教师最后明确: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考虑经历了三个阶段:

⑴要不要活下去?有没有前途了?

⑵怎么才干活下去?需要解决哪些物品?

⑶光有物质条件算不算生活?

概括起来也就是课文结构的三个局部,即生存问题、物质问题、精神问题。而这三个方面几乎也可以看成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三、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⑴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紧扣课文)

⑵你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阅读《圣经》和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⑶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抚慰算不算逃避实际?为什么?

⑷他为什么一定要活下去?这样活值不值得?

讨论这个问题组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同学结合整部作品来谈,以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2、全班讨论:

学习这个单元之前,讨论: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可能怎么想?怎么做?从鲁滨孙的谋生经历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教师要引导同学说实话,深入理解鲁宾孙身处绝境时的心理活动,明确学会生存的重要。(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学习生存的实例来谈,文中涉和的科学知识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四、作业

誊写识记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示主题的手法。

2、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珍视生命。

〖公开课教案

一、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示作品主题的写法

二、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孙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示出来的?

2、为什么通篇用第一人称?可否换成第三人称?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提示同学,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表示人物的性格,而课文节选局部则主要通过人物自身考虑,即心理活动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至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则可以从小说的真实效果方面理解。

三、拓展延伸,鲁滨孙的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

1、同学读课文第三局部,然后回忆自身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倒霉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人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可以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倒霉,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展开想像,假如你现在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无人烟的绝境,你可能看到些什么?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写一篇短文。

写完后四人小组传阅,然后选出代表,再由全班交流评价。

这个环节的设置出于两点考虑:

1、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培养同学理解鲁滨孙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启发同学正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和勤勉、务实的作风,学会珍爱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

全班的交流、评价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引导,要鼓励同学有创意地构思。

四、作业

结合原著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身的心得体会。

《荒岛余生》教案15

教学目标 :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鲁滨逊的内心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阅读名著导读 P251P261

教学设计:

(导入 )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面临生死抉择。当我们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来到了一个死寂的荒岛上,没有人言,没有食物,没有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一切,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西方,就有这么一本小说,它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逊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板书:《荒岛余生》(出示教学目标 )

检查预习:

学生连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文中能给我们启示的前后衔接的两句话是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鲁滨逊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探究学习:教师设题:边读边思考,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按下面思考题思考:

(1)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逊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鲁滨逊能够克服自己坚强的生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见他是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

体验反思:生活中,有的同学悲天尤人,说苦嫌累,只看到生活中的坏处,而看不到另一方面。试仿照课文中的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推选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们要正确、辩证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时间是治愈一切创伤的良药,要积极、乐观的对待人生。

推荐导读: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卡耐基《人性的优点》

《《荒岛余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